智库动态

    主页 > 保险新闻 > 智库动态 >

    青岛保险智库动态 2021年第1期(总第19期)

    时间:2021-08-18 14:44 来源:【青岛市保险学会】
     
      
           编者按:青岛保险业专家智库是青岛银保监局、青岛市保险学会成立的全国首家地方保险业智库,旨在建立青岛保险业的智囊和参谋,发挥决策支持和政策宣导的作用。《青岛保险智库动态》作为该智库刊物,主要报告专家智库的活动与成果,传递智库专家的观点和声音,并摘编保险业领导和专家的讲话和论述,供关心保险业发展的领导、专家、学者参考使用。
     
           研究报告
     
           2020年,为提升行业理论研究水平,培养业内理论研究的骨干队伍,营造学术氛围,学会建立了年度重点课题研究机制,并从保险业助推青岛市经济发展、保险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险参与后疫情经济等方面,向会员单位征集年度研究课题,通过智库专家及学术委员对会员单位申报的研究课题进行评审,确定10个重点研究课题立项。2021年9个课题按期提交了研究报告,经学术委员会评审同意结题,并评选优异奖2名,优秀奖7名,现将部分论文摘录如下,供领导、专家、同仁参考。
     
     
                                    老龄化背景下青岛市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研究
                                                                  平安人寿青岛分公司 牛怡婷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保险行业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收入水平提高和健康养老需求增长将给保险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从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进程过快,养老形势严峻,对商业保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青岛是国内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城市,在养老服务建设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如何借助商业保险的力量进一步推动养老体系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对国内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空间、市场供给、发展政策、青岛市老龄化建设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最后围绕青岛市“1+8”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对推动商业保险机构支持青岛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议提出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保险、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
     
           一、未富先老形势严峻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划分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我国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0.9亿人,人口占比7.0%,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

                                                     图1数据来源: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
           过去三十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快速下降加剧了老龄化进程,截至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8亿人,人口占比12.6%。根据2015年国家老龄办发布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预计到2036年我国老龄人口将增加至4.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29.1%,到2053年老龄人口将达到4.9亿的峰值,老龄化水平将上升至34.8%。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进程过快是我国老龄化的显著特点,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项关乎全局的重大社会问题。

                                                         图2 数据来源: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经济奇迹,然而我国人口红利期过短,老龄化进程过快。以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从7.0%到12.6%所用的时间来看,用时越长代表享受人口红利的时间越久,我国只用了19年,法国用了115年,美国用了60年,德国用了40年,日本用了24年。

                                                      图3 数据来源:网络公开资料整理
           从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2.6%时的人均GDP水平来看,发达国家普遍在2万至3万美元之间,而我国只有1万美元,相同老龄化水平下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更低,我们还没有积累足够的财富就进入了中度老龄化时代,可谓未富先老。老龄化进程过快带来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增加了社会养老的负担,对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巨大考研。

                                                          图4 数据来源:恒大研究院
        山东省老龄化形势严峻。根据2019年各地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山东老年人抚养比23.8%排名全国第一位。

                                                图5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网站,各地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老龄化对青岛市来说更是一项早到的考验。在华顿经济研究院中国百强城市榜前20强的城市中,2017年青岛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14.1%,高居20个城市第三位。

                                                     图5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网站及政府统计公报,苏州、济南、长沙、福州四市统计局未公开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据,采用所在省平均值。
     
           青岛市老龄化建设水平并不乐观。根据西南交通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健康老龄化蓝皮书:中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指数报告(2019-2020)》显示,青岛市城市健康老龄化建设得分41.08分,在国内38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21位,且低于38个城市平均水平(42.59分),如何改善城市养老基础建设,提升市民养老生活质量,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责任。

                          表1 来源:《健康老龄化蓝皮书:中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指数报告(2019-2020)》
     
           二、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空间广阔
          
    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其中孕育的巨大机遇被称为“银发经济”。根据中国社科院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2019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6万亿元,同比增长30.2%,预计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可达13万亿元。
           对商业保险来说,老龄化所带来的机遇被视为下一轮增长红利。华夏基金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市场化投资运营养老金规模约5.7万亿元,占GDP比例仅5.8%,而美国二、三支柱投资运营养老金规模是其GDP的1.2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的二、三支柱市场化运营的养老金规模也达到GDP的50.7%。按照2019年我国GDP接近100万亿规模计算,未来养老保险资产规模可达50万亿。青岛市2019年GDP规模1.2万亿,当前市场化养老金规模按全国平均水平预估约700亿规模,未来潜在市场化养老金规模约6000亿元,是当前规模的8.6倍。根据《2020年中国保险年鉴》的数据,青岛市2019年保险业资产规模886亿元,如果未来市场化养老金全部由商业养老保险金承担,保险业资产增量可达当前资产规模的6.8倍,所以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三、传统养老金遇冷,普通年金需求旺盛,其他涉老保险还在探索期
          
    商业保险中的年金保险、两全保险、定期保险、终身保险、健康险等都可以起到养老的目的,根据养老功能不同,可将养老保险划分为养老年金、养老医疗、养老护理三大类。从供给端来看,目前商业保险公司的养老金产品种类少,保费贡献低,普通型年金市场需求旺盛,保障型老年人专属产品少,主流保障型产品60岁以上老年人难以投保,其他涉老保险还处于探索期,市场已经反映出养老需求的增长,但进一步突破还需继续探索。
     
           (一)传统养老金产品种类少,保费贡献低,难以成为主流产
          
    我公司从1993年开始销售养老金保险,基本保持同期在售产品数量3-4个。1993-2008年销售产品以个险渠道为主,主要产品为407养老金、百龄养老金、递增养老金、夕阳红、731长青,产品类型均为普通型。2005年以后开始推出分红型产品,2008年银保渠道开始销售,2013年直销渠道开始销售。2018年至2019年出现产品空档期,2020年起重新在个险渠道和银保渠道共同销售。

                                      图6 来源:平安人寿产品管理系统
           产品数量少,增量贡献低,存量占比低。2020年末平安人寿在售产品数量共259款,其中养老金2款,养老金产品数量占比0.8%。从保费贡献来看,2020年青岛地区养老金新单保费收入225万元,占整体新单保费的0.2%。从增量件数贡献来看,2020年青岛地区养老金新单件数19件,仅占本年寿险新增件数的万分之二。从存量件数结构来看,2020年末青岛地区寿险保单件数154.6万件,其中养老金3.3万件,占存量保单的2.2%。
     
           2020年增量及存量养老金保险件数占比
    类别 本年新增承保件数 期末有效保单件数
    寿险 83512 1545708
    其中:养老金 19 33559
    养老金占比 0.0% 2.2%
     
                                          表2 来源:《平安人寿青岛分公司2020年12月统计信息报表》
     
           产品周期长,产品形态逐步改善。从不同时期普通年金险产品形态演变来看,传统养老金共同点是投保年龄跨度大,缴费期长,给付周期长,差异点主要在收益确定性和领取方式上。2008年以前的产品对保证领取期后生存的被保人给付至身故,由于这部分给付存在不确定性,这对保险公司经营效益和消费者预期都构成隐患,后期被修正。2018年前的产品对初次领取金额不明确,只能到领取时根据领取方式确定,客户预期收益存在不确定性。2020年新的养老金投保年龄更低,领取时间提前至30周岁起,领取金额非常清晰确定。
     
                                       三款养老金保险保险责任对比
    产品名称 养老金保险9906 丰盛人生养老金931 颐享年年年金1585
    销售时间 1993-2008 2008-2018 2020-
    投保年龄 0-64 18-55 0-49
    缴费期间 至39、44、49...69周岁 3、5、10、15、20年、至50、55、60、65周岁 3、5、10、15、20年
    领取时间 40、45…70周岁 50、55、60、65周岁 30、35...55周岁
    初次领取金额 根据领取时领取方式 根据领取时领取方式 根据投保时保额
    领取方式 趸领、月领、年领 一次领取、递增领取 月领、年领
    保证领取 10年 20年 至81周岁
    保证领取期内身故 停止给付 差额给付受益人 差额给付受益人
    保证领取期后生存 给付至身故
     
                                               表3 来源:平安人寿产品条款
           虽然商业养老金不断完善,但是保费贡献依然偏低,产品被边缘化。在消费端主要表现为国民没有购买补充养老保险的习惯,对长期储蓄产品缺乏信心,对中短期理财产品更加青睐,所以在没有税优政策的加持下,养老金始终未能成为主流产品。
     
           (二)普通年金产品需求旺盛
          
    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资产管理产品刚性兑付被打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普通年金险因其给付的确定性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过去三年普通年金规模快速增长,2018年平安人寿青岛地区普通年金险新单保费收入1.2亿元,2020年增长至3.2亿元,三款普通年金险保费收入占整体保费的31.8%,是保费贡献最高的险种。2021年普通年金险继续增长,1月新单保费3.3亿,已超过去年全年。根据同业交流的数据,1月全国老七家险企普通年金新单保费收入约880亿元,其中青岛地区老七家约10亿元。
                                       2020年三款年金险被保人分年龄段件数占比
    年龄段 金瑞人生20 财富金瑞20 金瑞人生21 合计
    0-10岁 26.8% 20.5% 17.2% 24.7%
    11-20岁 10.4% 12.8% 5.3% 10.1%
    21-30岁 10.7% 11.5% 8.6% 10.6%
    31-40岁 19.0% 17.7% 18.0% 18.7%
    41-50岁 18.6% 19.5% 19.5% 18.9%
    51-60岁 12.8% 15.5% 20.9% 14.1%
    61-69岁 1.7% 2.6% 10.5% 2.9%
    合计 100.0% 100.0% 100.0% 100.0%
                                  表3 来源:《平安人寿青岛分公司2020年12月统计信息报表》
           年金险通常投保年龄范围较大,从0-65周岁均可投保,金瑞人生21将投保年龄范围扩大到0-69周岁,从件数占比来看,50-60岁和61-69岁两个年龄段件数占比明显提升,表明老年人养老储蓄存在旺盛的市场需求。
           普通年金的缴费时间通常为3、5、10年,保险期间通常为10、15年,通过结合万能账户的方式可以将年金保险的满期给付转入万能账户享受固定给付+复利增值,这大大提升了年金的长期价值,实现了终身增值,终身领取。这种产品设计相比于传统养老金保险,其保险期限更短,领取更加灵活,投保年龄范围更大,是保持资金长期价值的稳健选择,成为当前最热门的养老金融产品之一。
     
           (三)主流保障型产品60岁以上老年人难以投保
          
    然而从主流医疗、健康类保障型产品来看,60岁以上老年人受到投保年龄的制约明显。目前公司个险渠道主要销售的保障型产品,投保年龄上限普遍为55周岁,60岁以上老人如果没有提前购买,将无法购买此类产品。公司针对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专属保障产品较少,其中平安官网提供了三款1年期老年人专属保险,投保年龄可到80周岁,保险责任涵盖重疾、意外和医疗。
    险种 新单保费 类别 投保年龄 保险期间
    e生保 8997 健康险 0-55 1年/5年
    守护百分百 7853 普通险 0-55 至80岁
    福上福 5673 健康险 0-57 终身
    安心百分百 3024 普通险 18-55 至75岁
    福星 2464 健康险 18-55 终身
    平安福 1823 健康险 18-55 终身
                                         表4 来源:平安人寿MIS系统及产品管理系统

           (四)长期护理保险处于试点探索阶段
          
    早在2012年青岛市便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政策性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这项制度是在城镇基本医保制度框架内建立起来,所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和城乡居民均为保障对象,实现护理保险制度的城乡全覆盖。在服务形式上采取专护、院护、家护、巡护四种形式。医疗专护主要针对重症失能老人,由二三级医院专护病房提供较高医疗条件的医疗护理;护理院医疗护理主要针对终末期及临终关怀老人,由医养结合的护理服务机构提供长期医疗护理;居家医疗护理和社区巡护是指由护理服务机构(或村卫生室)医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前者主要针对城镇退休职工,后者主要针对城乡参保居民。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作为改善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近年来备受关注。2016年,全国15个城市和两个重点省份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计划1到2年内建立保障长期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的社会保险制度。截至2019年末,全国有14家保险公司参与了全国15省份、35个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项目,覆盖人群超过5000万,为35.8万人提供了长期护理待遇,在提升参保对象生活质量、保证长期护理政策落地实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来看,保险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还处于初级阶段,服务内容也多集中在资金支付、稽核审查、政策宣传等方面。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加强与国家医保局的沟通合作,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
           国内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刚刚起步,2020年4月1日,平安推出臻享照护长期护理保险,这是继瑞华健康颐享无忧上市后国内第二款面向个人的商业护理保险,保险期间至90周岁,给付期限36个月。臻享照护将护理状态定义为失能和失智,其中对失能约定为不能完成6项基本生活中的3项,采取单一的定额给付模式,使产品的灵活性、普适性更强。平安长护险为费用补偿型, 2020年该产品青岛地区新单保费收入150万元,保费贡献较低,未来发展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

           (五)保险机构养老社区建设优势明显
          
    近年来养老社区建设成为养老产业投资的热点,保险业与大健康产业、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有着天然优势,支持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壮大商业养老体系是保险业普遍共识。截至2020年9月末,共有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等10家保险机构投资47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于北京、上海、海南、江苏、广东、安徽等东部沿海以及中部的20个省市区,床位数84155个。同时保险资金通过直接股权和间接股权投向产业方向为养老及养老产业上下游医疗、健康行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347.82亿元。
           养老社区具有前期投入高,运营费用高,回报周期长的特点,成为当前养老地产项目普遍面临的困境,然而这正是保险资金的优势。根据网络公开信息统计,青岛市在建及规划大型养老社区近20个,其投资主体主要为商业地产公司,保险机构投资并主导的共2个,分别是泰康城阳养老社区和泰康即墨医养健康小镇,泰康城阳养老社区已于2020年末开工建设。
           此外保险机构的养老社区对拉动高端客户具有积极作用。以泰康人寿对接养老社区的幸福有约产品组合为例,累计保费200万元是未来入住社区的门槛,未来不入住社区可以选择领取年金,入住社区则可用年金抵交社区费用,实现一举两得。2021年1月借助青岛养老社区开工的利好,销售幸福有约产品84件。

           (六)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尚不成熟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养老年金保险”相结合的新型养老保险,我国从2014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试点,2018年开始在全国推广。近年来虽有多家保险公司得到了资格,但实际开展业务的仅幸福人寿一家。截至2019年9月,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累计承保仅138户(203人),平均每月每户发放养老金8000元,根据地区房产价格不同,每户领取每月最高3万多元,最低2000多元。当前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发展面临的问题是需求乏力、供给不足和制度交易环境不成熟。如养老金领取没有考虑通胀因素,且除了传统的长寿风险和利率风险外,还有房价波动风险、现金流动性风险等方面对该产品的发展和保险公司经营带来较大挑战等。
     
           四、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未达预期
          
    缓解老龄化压力,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被寄予厚望,对我国完善养老金三大支柱、减轻财政负担,提高退休后工资替代率,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和幸福感指数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4月,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迈出第一步,自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
           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具体政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试点地区的个人,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支出, 允许在一定限额内税前扣除, 扣除限额不超过个人工资薪金、连续性劳务报酬或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6%的比例,同时不高于1000元/月(12000元/年)标准;二是计入个人商业养老资金账户的投资收益, 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是个人达到规定条件时领取的商业养老金, 其中25%部分予以免税,其余75%部分按照10%的比例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截至2020年4月底,共有23家保险公司参与试点,19家公司出单,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0亿元,参保人数4.76万人。从试点情况来看,总体实施效果不佳,推进缓慢,覆盖面窄,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市场整体情况低于预期。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孙洁教授的分析,试点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领取期税率较高,普惠政策向高收入倾斜
          
    在目前优惠制度设计和个税政策调整的双重影响下,实际能够享受到政策的人群局限于较高收入群体,政策优惠覆盖面窄,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普惠政策目标存在较大偏差。以上海为例,2018年10月个税起征点调整后,纳税人口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从44%降至15%。新税制下20%税率起征点对应纳税月收入为17000元,加上三险一金等免征额度,对应实际应发工资在20000元左右,政策覆盖人群进一步减少,8-10月税延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较6-7月平均下降76%。苏州工业园区个税调整之前月收入10600元以上的人群是购买税延养老保险的主要群体,个税调整之后对应月收入为22100元,适用税延政策的主体大幅减少,且存在部分已投保客户暂停缴费的情况。
     
           (二)税收优惠额度低, 操作流程复杂
          
    根据试点政策,税延养老保险保费优惠限额按照当月工资薪金、连续性劳务报酬收入的6%和1000元较低者确定。一方面1000元额度上限无法覆盖养老储备缺口,即使个人有超额缴费意愿和能力,因超额缴费部分不能享受税延政策优惠,将面临缴费期和领取期双重征税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参保人的收入有浮动,“6%和1000元孰低”的扣除标准较为复杂,投保人难以理解和计算清楚,实务中操作不便;当月收入6%的限额计算较为复杂,需要逐月对缴费上限进行确认调整,同时年终绩效部分无法充分享受政策优惠。另外,领取时采取固定税率(7.5%)既不利于鼓励参保人长期领取待遇,与企业(职业)年金按照工资薪金所得税率(3%~45%)征税相比也有差异,不利于未来第二、三支柱的衔接。

           (三)企业人力部门体验不佳
          
    从试点情况看,总体参保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人采用的是单位代扣代缴的个税申报方式。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来看, 普遍反映抵扣操作不够简便,希望由个人自行申报扣除。同时,用人单位无法独立向其员工宣导税延养老险的政策、产品、流程, 需要以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为主向员工宣导。企业人力部门反映,税延养老保险是新生事物, 而且跟员工的工资密切相关, 员工对该产品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 投保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都会咨询人力部门。而目前较为复杂的税收抵扣操作流程,使参保人及其单位的人力部门因此会增加一个工作环节,操作起来感觉较为繁琐。有些员工没有及时下载凭证, 导致企业人力部门无法为其抵税。在报税环节的实务操作中部分人群无法享受到缴费金额的应抵尽抵, 如退休人员、离职人员及次月发生病事假人员无法抵扣上月缴费金额。
     
           五、其他养老金融产品的探索
          
    伴随着保险业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推动,养老概念在资管市场也快速升温,各类资管机构发行养老产品的积极性高涨,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和目标养老基金纷纷登场,其中目标养老基金发展相对更健康。
     
           (一)银行“养老”理财产品被监管叫停
          
    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被打破,各大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持续清退,受到利率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影响,银行理财面临增长压力,一些主题型理财产品或特色产品逐渐问世,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养老理财。
           据普益标准统计,2019年共有6家银行发行了152款养老型理财产品,2020年养老理财产品发行有所放量,截至2020年7月末,已有16家银行发行了149款养老型理财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的0.2%,募集资金规模约200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的0.1%,其中有42款来自银行理财子公司。
           来自《普益标准》的分析显示,养老理财产品市场是一片广阔的蓝海,但各家银行积极布局养老理财时出现了诸多问题,影响了当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产品同质化严重 。养老理财产品大多为低风险、开放式的产品设计,投资期限集中于半年至三年,主要投资于高流动性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呈现出较强的产品同质化特征。与普通理财产品相比,在投资起点、风险等级以及资产投向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造成了养老理财产品不温不火。
           养老概念不突出。目前市场上养老理财产品的概念含混不清,与其他理财产品界限不明。主要表现在未明确界定该产品是以中老年客群为特定销售对象、还是该理财产品在其本身的设计上具有养老理财产品特征、亦或只是将该理财产品冠以了养老理财产品之名而已。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由银行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在期限、风险等级、起售金额、管理费率、资产投向及投资比例等方面均与其他类型理财产品较为雷同,特点并不鲜明。
           2020年三季度,监管机构针对养老理财产品对银行提出窗口指导,要求现阶段不要强调银行理财的养老属性,产品中不能包含“养老”字样、不能公开宣传此类产品等,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各家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均已下架。
     
           (二)养老目标基金快速发展
          
    养老目标基金是一种创新型公募基金,它以追求养老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为目的,鼓励投资人长期持有,采用成熟的资产配置策略,合理控制投资组合波动风险。我国养老目标基金的探索几乎与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开始的时间同步, 2018年3月,证监会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2018年8月6日,我国首批14只养老目标基金获准发行。
           截至2020年底,国内共发行成立养老目标基金105只,总规模超过640亿元,其中56只为目标风险养老基金(TRF),规模496亿元,占比77%,其余49只为目标日期养老基金(TDF),规模为144亿元,占比23%。目标风险策略基金较多的原因在于,目标风险基金明确给出了风险偏好,方便投资者清晰地辨识,不需要投资者持续、主动地进行趋势研判,因此更有利于吸引投资者。
           根据《指引》要求,养老目标基金应设立最短持有期12个月,以引导投资者长期持有基金,避免因频繁申购或赎回导致的风险波动,获得长周期的收益。此外,通过这种预先设置的长期投资机制,给予了基金经理相对更为良好的投资运作环境。目前,最短持有期3年为主流品种。
           《指引》鼓励养老目标基金设置优惠的费率,让利于民,支持投资者进行长期养老投资。目标风险基金的平均管理费率为0.6959%,目标日期基金的平均管理费率为0.8356%。特别的是,目标日期基金的管理费率根据距离预计到期的时间长短不同,设定目标日期越近,下滑时间较短,整体费率较低。到期后,目标日期基金将转化为一般FOF基金,权益类资产比例下降,届时管理费率将会下降。与其他基金相比,全部FOF的平均管理费率为0.8041%,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管理费率为1.4326%,平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管理费率为1.0586%,偏债混合型基金的平均管理费率为0.7861%。此外,养老FOF产品通常投资于业绩优异的基金,优中选优,还加入了大类资产配置和择时服务。因此,养老目标基金管理费率合理且优惠,让利于投资者,且长期持有复利更为丰厚。
           年化收益率方面,剔除掉2020年1月1日之后发行的41支养老目标基金,收益率分布在15%-20%、20%-25%的养老目标基金数量最多,分别为14只。收益率最高为35.62%,最低为3.95%。48.4%的养老目标基金收益率高于同期沪深300指数的收益率,年化收益水平较为理想。
           从海外成熟市场经验来看,FOF基金是大众养老投资的主要形式。美国2006年PPA法案提出默认投资产品后,目标日期基金广受欢迎,截至2015年末,65%的401k计划以TDF为默认投资产品,50%的401k参与者持有TDF。截至2017年末,美国个人养老账户规模为8.9万亿美元,其中目标日期基金和目标风险基金总规模超过1.5万亿美元。
    已发行成立的目标日期基金中,预计退休年份为2035年-2040年的产品数量最多,也就是说市场上主流养老目标日期基金瞄向的是预计2035-2040年退休的,即80后人群。国内养老目标基金规模的增长,也说明公募基金通过近年来的市场培育,以长期持续的良好业绩表现在广大个人投资者心目中树立了专业形象,养老目标基金逐渐成为了助力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第三支柱顶层设计尚待完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建立,其中第一支柱为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存量资产约为4.4万亿元,占比逾7成,第二支柱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构成,存量资产约1.6万亿,占比约3成,第三支柱为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目前还在试点和顶层设计阶段。,三支柱养老金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责任共担实现养老金来源的多样性,增强养老金体系可持续。
           2018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人民银行、原银监会、证监会、原保监会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准备养老保险的第三支柱的推动。2018年5月,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开始试点,8月第一批目标养老基金试点发行,标志我国第三支柱养老金建设正式启动。
           2020年11月中保协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展示了对我国第三支柱顶层设计的建设蓝图。
           政策设计三大初衷:一是大幅提升第三支柱,成为中国整体养老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覆盖率10%,人均金额7万元,总体规模10万亿目标;二是丰富行业的养老金融产品体系,满足人民不同阶段,不同消费能力的养老和养老金融需求;三是引入“长期养老金”这一重要资本市场主体,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基石性资金。
           顶层设计五大原则:一是打造第三支柱养老金专属账户体系,以账户作为客户端激励政策载体,允许养老金在不同金融产品间配置,简化不同产品投资和结算;二是大幅提升第三支柱的民众参与度和覆盖面,弥补第二支柱在覆盖面上的不足;三是调动多种金融机构主体在产品和分销端的积极性,缓和金融机构供给侧顾虑,丰富养老金融产品的选择;四是通过充分的符合市场规律的竞争,释放商业渠道销售潜力,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容和充分竞争逐渐降低市场平均佣金率;五是在长期储蓄养老的背景下,重新检视现行产品的管理政策,部分产品在“合格养老”前提下予以开放。
           2020年12月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部署促进人身保险扩面提质稳健发展的措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其中重点提到按照统一规范要求,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强化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功能,支持开发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的养老保险,积极发展年金化领取的保险产品。
           2021年初,人社部公开表示我国第三支柱养老金是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国家财政从税收上给予支持,资金形成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
    可以预见,国家第三支柱养老金顶层设计已经逐渐成型,前期试点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将会得到改善,市场化运作即将开始,对保险、资管、基金等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机遇,对我国资本市场结构也会带来积极改善。
     
            七、挖掘保险业对社会养老服务建设的价值
          
    除了第三支柱养老金以外,保险业对城市养老服务建设同样具有巨大意义,挖掘其中价值除了考察当前养老金融市场发展状况,还应回归国家和地方养老服务建设需求,具体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结合国家养老服务发展政策从保险行业实际出发挖掘老龄化机遇,二是结合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先行地区的经验,从解决实际问题角度寻找机遇。
     
           (一)国务院支持商业保险参与养老服务建设的四个方向
           针对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紧迫性问题,国家在推进养老服务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近年来比较细致的规划是201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在四个方面提到借助保险机构力量推动养老服务建设。
           推动解决养老服务机构融资问题。支持商业保险机构举办养老服务机构或参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运营,适度拓宽保险资金投资建设养老项目资金来源。
           建立健全长期照护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为参保人提供个性化长期照护服务。
           发展养老普惠金融。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在地级以上城市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在房地产交易、抵押登记、公证等机构设立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提升服务效率。支持老年人投保意外伤害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合理设计产品,科学厘定费率。鼓励商业养老保险机构发展满足长期养老需求的养老保障管理业务。
           持续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扩大养老服务综合责任保险覆盖范围,鼓励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投保雇主责任险和养老责任险。
     
           (二)银保监会提出商业养老险是人身险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2020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促进人身险扩面提质、稳健发展进行了部署,银保监会正式提出商业养老险是人身险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特别是以下几点对青岛市推动保险业参与养老服务和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加快发展专业化经营市场主体。支持设立养老保险公司、养老金管理公司等专业机构,扩大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鼓励养老保险机构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深耕养老金融业务领域,积极探索长期养老金管理和养老金融服务新路子,在第三支柱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扩大商业养老保险领域对外开放。支持境外资本参股设立各类养老保险机构,支持外资保险公司经营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等。
           支持险资投资先进制造业。支持保险资金承接政府出资的产业投资基金、二级资本债等,推动有关部门丰富债券市场长期投资品种,培育长期资产投资的交易市场。对保险资金投资先进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国家重大工程等领域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八、青岛市养老服务建设成果及不足
          
    青岛市是全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快、高龄化和空巢化突出的城市之一,近年来,青岛市养老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2年,在全国率先建立起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
           201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推进“养老联合体”建设,并第一个对6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普惠意外伤害保险。
           2017年,青岛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探索机构、社区、居家“融合发展”模式,并与英国驻华大使馆合作第一个开展社区失智者照护中心建设。
           2018年,青岛在全国第一个通过电视终端开展智慧养老服务。
           截至2019年,青岛市登记养老机构264家,总床位6.8万张,千名老人床位数37.5张,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四,各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占机构总数的94%,医养结合服务走在全国前列。
           目前青岛是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或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养老服务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目前青岛市养老服务供给总量、医护人员总量、服务能力和政策覆盖等,还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例如,在人才方面,医护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一般护理人员短缺、社会地位低下、年龄老化、流动性强。从供需结构来看,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空置率高的供需错配问题突出。
           第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缺乏顶层设计。社会保险属于国家立法权限,青岛市作为地方无权进行保险制度的突破,只能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内进行制度完善,在保障范围和项目上不能突破医保“三个目录”和医疗护理范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能用于支付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费用,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作护理保险基金还受到审计部门的质疑。
           第三,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青岛市根据当地养老服务需求状况,确定了“9073”发展思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将发展重点放在了机构建设即其中的“3”上,其资金投入力度明显超过了对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投入。而对90%这部分老人,除困难老人外,没有较为完整的支持政策,服务体系建设十分单薄。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主要面向低龄、能自理老人,而对那些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服务不够。
           第四,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功能并未充分发挥。调研发现,本应发挥政府兜底功能的公办养老机构,由于目前没有建立老年人需求评估机制,造成大量自理能力较好的老年人入住其中。这既导致许多高龄、失能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无法得到兜底保障,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也造成公办机构与民办机构功能区分不清,形成不公平竞争,公办机构依靠政府大量投入形成优质低价服务,挤占民办机构正常发展空间。
     
           九、对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青岛市1+8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2020年7月,青岛市提出构建新一轮“1+8”养老服务体系,对青岛市未来5年养老服务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规划,明确了“养老机构增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转型、养老服务市场增效、养老服务监管增能”的工作目标。基于前文对商业养老保险需求端、供给端、政策端的梳理,站在地方政府角度,提出发展建议。关于商业保险业支持养老体系建设影响最大的两个项目,一是第三支柱的个税递延商业养老保险,一个是解决老年人失能照护的长期护理保险,目前都在政策顶层设计阶段,暂且不做推动讨论。具体建议如下:
     
           (一)推动保险资金参与养老社区和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保险业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2007年开始保险公司纷纷通过重、轻资产等方式介入养老社区领域,截至2020年9月末, 10家保险机构投资了47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于北京、上海、海南、江苏、广东、安徽等东部沿海以及中部的20个省市区。同时,保险资金通过直接股权和间接股权投向产业方向为养老及养老产业上下游医疗、健康行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347.8亿元。目前青岛市保险机构设立的养老社区仅有泰康一家,在青岛市探索养老机构增质方面,保险投资主体在长期经营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可作为未来推动侧重的一个方向。
     
           (二)加大吸引内外资养老保险机构的力度
           截至2020年末,我国共有七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七家,主要业务为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随着第三支柱养老金政策落地,必将会有大量公司设立养老金管理公司。在招商引资方面,建议进一步支持国内外金融机构在青设立、参股养老保险公司、养老金管理公司等专业机构,增强地区金融实力,扩大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对在青设立的养老机构,借助中国康复大学落地建设提供的潜在人才资源,推动多样化的养老示范区建设。
     
           (三)加大政企合作开展养老服务创新
           青岛市长护险试点情况为例,由社保部门主导政策设计、资金筹集、监督考核、业务授权,中国人保健康承办负责资金的费用核算、支付管理。两年的合作表明,保险公司的参与弥补了社保经办人员不足、管理手段落后的短’。保险机构在经办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在山东等地参与长期护理保险项目测算,为各地政府筹资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还培养了一支包括政策研究、招标谈判、运营管理、联合办公以及系统建设等在内的护理保险专业技术队伍。得益于医养资源有效配置,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也大为提高。5年来,青岛市社会性住院问题、长期住院压床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累计支付的12亿元护理保险资金,共购买了2100多万个床日的护理服务,而同样的资金只能购买二三级医院140多万天的住院服务。在其他涉老保险领域,如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均可通过尝试政企合作的方式开展,对养老保险创新和养老服务提升均具有积极意义。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人保健康青岛分公司课题负责人:曹宇
     
           摘 要: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在我国社会持续加速,已然给现阶段社会保险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已无法满足社会养老与医疗服务保障需求。虽然政府逐步探索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先进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并陆续出台一系列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利好政策,然而,仍然壁垒重重。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布局养老产业,通过依托保险资金优势和医养机构资源优势,以产业自建、股权购买等多种形式进入健康养老领域,在医养结合模式上做了许多积极探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推动医养产业不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本作者以“医养结合”养老商业保险资本的运营模式为研究方向,以探索其可行性的运营模式,为我国后期“医养结合”产业的规划提供参考。本课题就如何创新商业保险公司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进行深度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医养结合;商业保险;老龄化;医养保产业融合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1)人口老龄化是重大社会民生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基数大、进展快、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家庭小型化与空巢化、带病伴老龄化、独生子女主体下的老龄化、慢病患病比例高、家庭护理功能弱化、城乡差距大等特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有2.54亿,占总人口的18.1%。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十四五”时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到“十四五”末,我国预计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2)老龄化加剧,亟待构建社会化养老照护体系
           急剧加速的老龄化进程中,失能、半失能老人日益增多,“4-2-2”家庭结构日益成为主体,传统的家庭照护模式难以为继,社会化的养老照护体系亟需建立。

            (3)疾病谱和失能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变化,亟待改革现有医疗服务模式
           我国社会疾病谱的变化,使慢病成为影响社会健康的主要因素。改革现有医疗服务模式,建立医院、社区、家庭多层次的护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医养康护防”健康养老格局,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社会化的医疗护理服务,已经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课题。
           为有效解决快速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满足老百姓基本护理需求,降低失能与半失能人员经济负担和家庭陪护压力,降低医疗保险基金不合理支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医养结合”养老的新模式建立迫在眉睫。
           (4)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初步纳入政策的顶层设计
           我国为解决当前及后期的老龄化社会难题,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各界领导人高度重视。全国上下一盘棋,逐步完善基本政策,确定总体规划及发展目标,以及规划各阶段的战略任务。目前,顶层设计日益完善。政府为主、多方参与、全民重视的蒸蒸日上的发展局面初步形成。习总书记指出,老龄化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及百姓福祉。
           2.研究意义
           面临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现状,现阶段的基本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在资金方面压力巨大,对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及医疗服务保障,已无法充分满足其需求。从需求、供给和政策等三方面综合分析判断,我国养老产业未来发展空前。后期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保险行业与养老产业联系密切,近年来,多家险企积极布局养老产业,通过依托保险资金优势和医养机构资源优势,以产业自建、股权购买等多种形式进入健康养老领域,在医养结合模式上做了许多积极探索。对于完善保险业务价值链,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养老产业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面临着基本养老基金缺口大,保障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养老机构缺乏;配套政策及相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给险企在布局过程中带来诸多困难和挑战。本课题就如何创新商业保险公司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进行深度研究和探索。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上各个国家对于商业保险参与“医养结合”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均较为成熟。理论角度,着眼点侧重于商业保险管理运营养老社区等新型资产展开。主要动力为客观的预期资金收益率,具体实践方面,目前以美国和日本模式较为成熟。美国的商保公司参与医养结合的模式主要是通过间接投资的方式;日本的养老护理保险制度比较完善,由介护保险支持医养结合产品和服务的提供。
          (1)美国的PACE计划
           美国从进入老龄化社会时间较早。起始阶段,商业保险的照护体系占主导地位。但社会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快,此模式难以维系,社区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便开始运营发展起来。主要的模式是居家养老和全包服务模式。PACE计划(全方位养老服务)是比较有美国特色社区-居家养老照护的服务模式,于1997年提出。主要通过国家购买服务的方式,主要经费来自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由医养结合机构对社区失能老人提供医养老康护等一系列综合及系统化服务。
           (2)日本的长期介护保险制度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日本发展介护服务的过程表现出在创新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的特点。从1994年初步方案到2000年4月介护保险制度在日本正式实施。制度采取保险与税收混合的形式,日本的介护保险费由政府、用人单位与参保人共同负担,保险费和税费各占半,使用者自身负担10%。日本采取的是老年人医院和特别照护养老院的中间机构模式。有学者认为,为保障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长期介护保险”充分满足“介助”和“介护”老年人日常及医疗护理需求。现阶段,此制度已发展比较成熟。日本养老政策的发展过程存在以下特点:形成医疗综合服务为特点的介护保险制度,保障医疗资源充分利用效益,减轻国家负担;密切联系医疗与介护服务,鼓励相互融合发展;普遍的主要养老模式为居家介护;前移保障关口,提倡失能预防工作;筹集社会资本参与,纾解政府财政压力[1]。
           (3)国外商业健康险发展
          商业健康险在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最好、速度最快。社会医疗保险则是起到补充辅助作用。英国的医疗体系主要是由其国民健康保障体系保障。属于福利性质的社会保险制度。商业健康险规模和数量占比不大,主要起到补充作用。但是与中国国情截然不同,由于英国人口规模不大,仅仅依靠社会保障足以维持国民医疗需求。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通过政府强制制度变迁介入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国家法律强制以保障医疗保障体系实施,公民投保占据比例有限,而对于农业工作者来说,甚至以免费的形式参与社会医疗保险;以社会健康保险为主、辅之以商业保险的医疗体系,主要由法定疾病保险(GKV)、私人疾病保险,以及法定护理保险等三部分组成[2]。
           2.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商业保险参与医养结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国内对此课题的研究多为其可行性和优劣性的分析。吴俊清曾提出“商业保险+医养结合”模式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分析商业保险公司在资本方面的优势,结合实践问卷数据分析,得出这一模式的现实可行性[3];杨洋,周婷婷等提出通过分析传统养老模式资金缺乏,商业保险公司参加“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巨大前景,建立相关数据模型来论证商业保险资本进入医养领域的现实可能性。同时提出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系统时代促进商业保险公司规模与职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建议[4]。党俊武认为应该引进市场化机制,通过其他市场主体的介入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医养服务[5]。李静萍(2014)通过对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得出商业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目前在我国的协调发展不容乐观,后续需要政府的推行和支持[6]。许昭辉(2015)研究表明商业保险自身的保障水平高、产品形式多种多样,以及缴费灵活和较高的投资收益,这样更是居民所需求的,因此商业保险参与到我国养老体系建设中会发挥很重的作用,不过这是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政府需要给予政策的扶持、风险控制和经济奖励等多种推进方式。穆洁(2016)以沈阳市为例来研究医保卡账户余额来购买商业人身保险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将商业人身保险作为普通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这样可以减少民众的医疗费用,又可以提高享受医疗救助的水平,也是满足民众的养老需求[7]。杨洋(2017)等研究认为我国的老龄化趋势严重并且传统的基本养老保险存在这资金缺口问题,并且寿险市场上各类养老保险结构单一、保险金额固定,并在运营以及后期维护上存在很大不规范之处[4]。
           3.国内外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都有研究。相对于我国来说,国外关于此模式的相关研究比较成熟丰富以及历史悠久,而且结合本国国情创造出相适应的医养结合制度模式和政策。无论是在资源还是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以及政策支持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点。而国内医养结合研究起步滞后,目前仍处于探索与试点阶段,故目前学界关于医养结合的研究还存在较多局限和壁垒,如探究角度从微观视角和养老问题本身为出发点和切入点较多,缺乏从整个宏观视野,基于顶层设计和全局观的高度来审视医养结合问题;无论是在研究方法还是研究思路角度,都缺乏完整全面及系统的体系支持。更难提及理论升华。此外,国外发达国家的我国国情的差异使得他们成熟的经验难以在我国利用、实施与借鉴。所以,我们要充分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以探索新型“医养结合”新模式的发展为目标,分析制约及影响养老模式发展的多层次因素,结合市场发展规律,充分吸引商业保险资本参与,积极探索建立商业保险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养老产业新模式。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工具

            1.基本概念

           (1)医养结合:“医养结合”是一种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的综合养老模式。“医”主要包括通过先进的医疗技术手段进行专业化的检查、康复与治疗等医疗服务,“养”则包括日常饮食、心理护理等日常生活照料服务。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提供医养一体化服务,实现老龄人群尤其是失能老年人有病看病、无病疗养的养老服务需求,有效缓解医不能养、养不能医的社会难题。医养结合是传统医疗与养老的升级,有效提高养老医疗等服务能力,是一种有效应对社会老龄化需求的创新模式[8]
           (2)健康保险:健康保险,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疾病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护理保险以及医疗意外保险等。是指在被保险人身体出现疾病时,由保险人向其支付保险金的人身保险。健康保险的支付范围通常包括医疗费用、收入损失、丧葬费及遗属生活费等。此种保险多与伤害保险合办,也有与人寿保险合办的。为防止道德危险,办理健康保险时,保险人通常都规定一段试保期间,对被保险人在此期间后发生疾病造成的损失,保险人方负赔偿责任。特点包括以下方面:①保险期限。大部分健康保险的保险期限较短。②精算技术。健康保险产品的定价要素一般包括疾病发生率、伤残率和疾病死亡率。③健康保险的给付。分为给付型、报销型、津贴型。④经营风险的特殊性。包括逆选择和道德风险。⑤成本分摊。保险公司对所承担的给付责任会明确注明比较多的限制或制约性条款。
           2.相关理论工具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943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汗·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了影响深远的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9]。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现代行为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理论、群体动力理论、权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社会测量理论的五大理论支柱之一[10]。前四个需求是缺陷需求,其中包括生理的需求是最原始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包括环境、生命及财产的保障,社会的需求主要是指个人情感与社会归属感,尊重的需求包括尊重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等,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在前四个需求的基础上,发挥自身能力并臻于至善。此理论对“医养结合”养老的商业保险资本运营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契合于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目标,能够满足社会老龄化人群多元化、精细化及个性化的养老需求。
           (2)福利多元主义
           又称混合福利经济,包括两个核心内涵:多元化和分散化。此理论主张福利来源渠道要多元化,不能局限于单一渠道。福利的规则、筹资和提供不能单纯依赖与政府,也不能仅仅依赖于市场。应该由多元化的主体协调完成,共同参与,集体负责。政府不应是福利的唯一供给者,要转变成为福利的规范者、购买者、物品管理者,以及促使其他部门从事服务供给的角色[8]。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引起的养老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给国家带来沉重的压力,社会资本的参与以及多元主体养老模式的建立能有效缓解社会负担。本课题研究就是解决我国养老发展现状的一种福利多元主义体现。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在第一章绪论中作者主要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工具和研究思路与方法五个部分。研究背景部分通过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分析了我国老龄化的严峻态势和解决需求,构建“医养结合”养老的商业保险资本运营模式可存在性;研究意义部分阐述了本课题研究模式解决我国养老社会实际需求的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通过梳理界内专家的相关研究结论,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工具部分对医养结合和健康保险二个概念进行了解释,通过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为支撑,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合理性;研究思路方法部分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多学科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为数据依据,确保本选题的严谨性。
    再后三章通过对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刻剖析并对产业今后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对商业保险参与“医养结合”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及阐述发展现状,最后得出关于“医养结合”养老的商业保险资本运营模式的结论及其后续发展的建议。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查找以及整理相关内容的专业书刊和文献资料,了解现阶段最新、最前沿的理论及方法,为本文目的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2)多学科分析法:研究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和现代经济学等理论,对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融合互补的关系进行梳理。
           (3)比较分析法:对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管理服务等先进经验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将他国的实践经验与本文理论相结合来进行详细阐述。

           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及趋势判断

           (一)从需求端看,随着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潜力巨大

           中国目前老龄人口(年龄高于60岁)已经超过2.6亿多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潜力巨大,社会养老需求十分旺盛。而我国养老产业现如今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我国的养老产业将接受更大的挑战和考验。
           1.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快速持续上升
           随着人民生活和医疗卫生水平的逐步发展,我国的人均寿命逐渐延长,从建国初期到1957年,人口死亡率已经由2%下降至1.08%,自然增长率由1.6%升至2.32%,人均寿命也升至57岁,由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进入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阶段。2000年以后到2018年,我国65岁以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由2000年的7%到达11.9%,0-14岁人口比重降为16.9%,由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到程度持续加深。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渐渐成为社会难题。截至2020年10月,据国家民政部相关预测,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加速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联合国2015年测算数据显示,2055 年我国60 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将达到38.5%,触达峰值。未来的10年至20年期间,对养老服务需求也将显著增加。
           2.现阶段老年人受支付能力及传统观念制约,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程度不高
           在一系列鼓励政策下,我国广阔的养老服务市场需求与老百姓实际购买量发生脱节。原因如下:
           (1)老年人有限的支付能力限制了购买需求
           一是老年人的有限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与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高收费现状对比鲜明;二是受制于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制约,现行的居民社会保险还未将养老服务费用纳入报销范畴,老年人的养老经济负担沉重。对商业养老服务需求缺乏迫切态势。
           (2)我国特有的“传统观念”制约了有效需求的发展
           一是因为社会习俗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家庭仍然更习惯于居家养老的模式;二是老年人对医疗服务有质量偏好,他们认为大医院的诊治水平较高,因此,在看病可以自由选择医疗机构和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常更倾向于选择到大医院就医,即使是康复理疗这种情况。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3.多重社会及历史因素影响下,预期商业养老服务需求将很快进入爆发期
            一是我国人口的年龄分布状况将发生显著改变。未来10 年后,中、高龄老人比重将大幅上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个阶段,发生了最大的婴儿潮。可以推测,这部分人群在十年后作为中龄老年人群比重将增大,所以,同步带来的养老服务需求将快速激增。
           二是历史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家庭结构变化。在计划生育政策及鼓励二胎政策的影响下,“4-2-2 家庭”将成为家庭结构的主流,家庭养老压力激增,老年人对商业养老服务的需求迫切。
     
         (二)从供给端看,养老产业目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仍存在诸多瓶颈
           
    1.我国现有三种养老模式均有不同程度短板和问题     
           我国养老模式在现阶段主要存在以下特征:主要包括居家养老(96%)、社区养老(1%)和机构养老(3%)三种形式。其中居家养老占主导地位,社区养老发展比较缓慢,机构养老空床比较多。现阶段,均存在各自的短板和缺陷。居家养老存在适老化改造不足,专业护理人才数量不足等缺点,社区养老则护理资源不充分,实际照顾能力偏低;而机构养老则结构紊乱,床位利用率偏低的缺陷。
            2.政府服务支持体系尚不完善,导致基础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各部门责任边界划分混乱,协同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在管理上存在多方同治、部门协调不统一的现象。导致实际政策和措施均难以落实到位。二是财政资金投入略保守,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但财政资金的合理持续投入的不充分严重制约了医养结合产业的发展。三是人才培养制度不明朗,培养及薪酬机制不健全导致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由于没有建立人员保障机制和薪酬标准,吸引人才力度不够以及医养结合服务质量不高。
           (二)从政策支持,养老政策陆续出台,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以期推动养老产业加快发展。
           1.政府多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自2013年开始,国家多次出台相关养老政策,大力推行“医养结合”。《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2015年11月)指出:实现医药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共享,融合发展。《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年7月)中要求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年10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进入实战阶段。《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2017年6月)等后期的政策指出要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十九大报告也重点强调老龄事业发展指出方向。报告中提出了“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医养康养结合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未来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前景可期。
           2.多项政策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产业发展
           为保证养老产业市场化需求,国家也积极出台鼓励商业保险资本参与养老产业的一系列利好政策。通过各项政策的逐步颁布,内容逐步细化,形式逐步开放,可以体现出国家对民间资本包括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支持和鼓励。同时,并对此行业提出严格规范和要求。商业健康保险已经成为保险业切入养老健康产业最需要把握的内容,积极探索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商业保险参与“医养结合”的可行性分析及发展现状

           (一)可行性分析

           1.商业保险具有较强的营销推广、产品精算、客户服务及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能力,拥有发展医养产业的巨大优势
          
    商业保险以其雄厚的商业运作能力为强大后盾,为“医养结合”产业的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保驾护航。

          (1)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
           商业保险公司资金储备丰厚,可以保证养老产业运营及模式推行过程中提供无忧的资金支持。
          (2)拥有专业的保险产品研发能力和精算优势
            凭借专业的保险产品研发能力和精算优势,通过研究国外相关模式,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可以为医养产业设计开发出更适合我国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型险种,形成有力的支付体系。
          (3)拥有广泛的全国性的保险服务机构和营销团队
           商业保险公司服务网点丰富,覆盖面广泛,拥有一支强大的营销团队可以为养老产业运营的宣传推广助力。
          (4)拥有强大的客户服务体系
           保险公司掌握大量消费者资源和数据,可以为医养产业提供一体化的专业客户服务,形成全面的客服网络,实现客户资源共享。
          (5)拥有市场化的管理体制
           保险公司牢牢把握市场化管理的精髓,可以促进医养产业的组织和管理创新,构建科学化的管理体制。
         (6)保险公司还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在医养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方面能够发挥充分优势。
          2.保险资金追求长期安全稳定的特性,适宜投资医养产业
          医养产业需要资金投入多,回报周期慢的特性与保险资金资金期限长、资金量稳定、成本较低等优势及特点相契合。
          3.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服务+保险”的双方共赢局面
           保险以其自身的风险保障功能和经济补偿功能特性,可以实现以保险为核心的医疗和养老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形成有机结合体,形成“服务+保险”的共赢局面。通过投资医养产业,可以为公司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助力保险主业,减少客户流失,增强保险客户粘性。同时,保险公司以综合性专业化的医养服务为载体,通过开发多样化医养保险产品,可以缓解客户养老压力。这样可以形成政府、个人、保险公司三方共赢的局面。

          (三)发展现状

           从需求、供给和政策等方面综合分析和判断,我国养老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瓶颈及困境,同时,也意味着“医养结合”养老产业成为前景广阔的经济投资领域。近年来,以泰康人寿为首的多家商保公司都争先抢滩“医养结合”产业及投资。泰康保险的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康复医院”养老模式;中国平安以“租赁+销售”模式投资建设养生养老综合服务社区;中国太平“轻重并举”布局全国养老社区;太平洋保险以轻资产模式为重心,大型养老社区投资和服务为辅助的模式都是典型的代表。据数据显示,截至2017 年中期,泰康人寿、太平人寿等8 家保险公司以678.2 亿元的投资金额共投资了29 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于 18 个省(直辖市)。
           结合自身发展特征及优势,保险公司在选择参与养老产业的方式和商业模式各不相同。目前,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产业自建模式
            该模式是主要以雄厚的资金实力为依托,通过自建或改建养老机构的模式实现银发产业的运营发展。如中国人寿、泰康等多家保险公司通过自建大型养老社区为切入点,实现产业链条的全链条服务。在产业自建模式下,一方面可以确保掌握核心技术,同时从源头上掌握了入口并保证技术与业务的交融。
           2.股权购买模式
           该模式主要通过各种资本运作掌握成熟养老机构的股权,从而实现切入运营。这种模式适用于一些中小型保险公司。对此类保险公司而言,具有自身的发展禁锢壁垒,如相对有限的资金规模,只有通过合适的运行机制获取运营成熟优质养老机构股权才是参与养老产业的最佳捷径。
           此模式的典范可参考合众人寿。不仅在国内而且包括国外均有此运营模式的案例。在国内,合众人寿动用2 亿元收购了长三角地区(如上海等地)的7 所养老院。在国外,斥资9.3 亿美元收购美国各州的30多家养老护理机构。
           3.组建联盟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签署合作协议为路径,组建集中采购联盟切入养老服务产业。此模式适用于小规模保险公司,因资金局限性迫使他们以联合的方式探足养老服务产业。以期相互获取支持。如新华养老等小保险公司参与中国保险养老社区联盟。目前暂无成功案例。
           (一)面临困境现阶段中国的商业健康险市场有限,而且就养老产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养老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时期,无论是相关配套政策支持,产业链分工等各方面均欠成熟,所以对保险公司而言,困难重重。如在运营管理方面,保险公司提供医养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同时存在缺乏养老机构建设、养老项目运营和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问题,无法提供较高品质的医养服务,从而限制了医养服务与保险融合;在成本收益来说,目前社会商业养老服务需求尚不迫切,短时间运营收益不能体现,结果是会影响了积极性。同时,国家政策及监管机制不明晰,存在多龙治水状况,对于国家医养结合支持政策的落地实施存在一定的影响。克服这些体制,产品等方面的缺陷,将会成为商业保险参与养老新模式能否快速成熟的关键因素。

           商业保险参与“医养结合”经营模式创新研究

           (一)政府从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从根本解决商业保险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虽然政府从顶层设计给与了商业保险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仍难以发挥其本源职能。商业保险作为社会基本医保的有效补充,在产品设计上无法获取真实医疗数据,在理赔保障方面,无法对医疗机构形成制约,无法实现最经济适宜处方,无法防范逆选择风险等等,这些都是制约商业保险发挥其有效职能的困境。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和监督管理机制,努力实现对医养结合组织的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和监督管理等相关多领域部门(包括卫生、监管、民政及医保等部门)的协同合作,清晰划分各自的责任及监督管理的权限,加强社会及政府的监督。二是持续强化对商业保险公司的支持力度,提高商保公司参与社会医养结合领域服务的能动性,同时明晰商保公司参与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支持政策如人才、税收诸方面的红利支持,使其市场经营风险降到最低。三是进一步健全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及其落实[11]


           (二)构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抓住医疗、养老、照护重点领域,打造产品+科技+平台商业运作模式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为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协助政府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大病保险等,以覆盖更多群体的健康需求,如人保健康打造出全国长期护理保险典范“青岛模式”。商业保险公司借助其与卫健、民政及医保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其产品研发及资源整合优势,作为支付方,链接上下游产业资源,开发满足养老需求的养老类产品,用科技赋能手段,打造综合运营平台,形成产品+科技+平台商业运作模式。强化服务提供能力,优化养老服务机制与布局。就目前中国医养结合服务市场而言,单一局限的服务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医养结合产业的发展,不能满足现阶段养老群体的多层次服务需求。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我国最大的市场仍是中低端养老群体,即使高端养老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故在基层养老社区及市场还是目前最大的需求市场,在乡镇、县市及省级分别建立初级、中级及高级不同标准和层次的服务模式,根据实际情况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完善养老服务的多层次布局,实现分层次发展不同的养老社区,真正实现养老服务的精细化、专业化、灵活化。

           (四)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与传统的单一养老产业相比较,具有高支付成本的显著特点。在此模式下,需统筹考虑各方面的关系,协调处理诸方面的社会问题。如:如何畅通养老保障与社会医疗保障的有效衔接,如何平衡养老服务业的市场盈利与维护社会福利等关系。近几年来,国家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设计、完善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养老服务模式逐渐由救助型向适度普适性过渡发展。青岛市作为首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在积极推进长期护理保险方面走在政策前列。未来长期护理保险有可能成为连接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扶持政策与市场机制、机构盈利和社会福利之间的有效纽带,为养老与医疗深度融合提供保障[5]。从多年各城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运行发展来看,在增加失能人群养老金支付能力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对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如何做到进一步规范发展,目前是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以青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例,为最大限度发挥长期照料保险的作用,一是商业保险公司作为经办机构评估鉴定老年人需要享受的护理等级;二是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对提供服务的机构进行筛选和管理;三是加强护理服务能力培训,完善培训制度,提升服务质量;四是对于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及运营能力的监督指导,需要进一步的制度完善及市场引导。以上几方面对于保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运行发展及制度完善,保障养老机构的高质量服务能力缺一不可。

           (五)实现事业与产业兼容,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正处于医养结合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发展的模式和运营的路径仍需要不断探索及实践。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医养产业运营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担当起此重任。协调好企业的经济利益目标同社会责任担当:规范行业运行标准和运营规范,统一行业要求,促进医养产业的标准化发展;深化改革,结合社会多层次服务需求,充分利用自身资本及服务优势,多方位布局,满足社会保障体系及发展需要,追求盈利同时兼顾社会的责任参与;同时,以自身发展实践经验为根本,为国家顶层设计提供有力的样本经验,从而促进国家养老产业体系及制度的建立及完善;结合国家层面的保障体系,为更多的需求者提供广泛的养老服务保障措施;在养老费用方面将会逐步降低,让更多老人可以享受医养服务。
           医养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市场需求空前。同时,又身负社会养老特殊重任。商业保险公司投资的的养老社区应该发挥医养产业模式开拓创新的的主观能动性,以服务多层次社会养老需求为己任,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担当,以低水平盈利运营模式服务国内市场,将会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和更多的养老市场份额,那么企业效益自然就会到来[12]。故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医养结合产业的发展首先要从社会全局观出发,将社会利益和企业责任置于首要位置,为社会养老问题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
     

          (六)加强与高校合作,培养医护与管理人才     
       
            现阶段我国社会医养结合产业发展的低水平服务能力与高质量标准要求的市场需求存在不平衡及亟待解决的矛盾。由于医养结合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速度慢,服务能力相对较弱、管理机制及体系仍不健全,而对于现阶段市场而言,许多目标客户对服务要求较高,尤其是在商业保险资本运营的“医养结合”养老社区内,客户群体往往是经济能力处于中高端的人群,其所期望的服务也是高端的专业化服务,所以对服务提供者来讲,涉及的医院及养老管理、医护服务等高端质量人才。故我国现阶段发展情况严重制约了服务的实际需求。所以,唯有与高等院校加强合作,以实际需求为目标,以提高现阶段的日常管理运营服务为方向,培养出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精细化专业化高端人才。如人保健康已经与青岛当地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商业保险、医养护理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合作。一般规律而言,商业保险资本与高等院校的联合可分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是委托培养,养老社区从实际需求出发,根据运营方向,向对口的高等院校提出具体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向,通过定向招生及就业的方式,吸收合格要求的高端人才,以解决医护高端人才匮乏的实际问题。第二种是联合培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高等院校及商业保险公司根据各自的职能及优势分别为高校学生提供学习场所及工作实践基地,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成熟化。与委托培养的区别是高校毕业生不再受限于培养单位的就业模式,有自主选择合作就业单位的权力。第三种是实现社区医护管理培养方案,具体做法就是可以遴选优质医护社区服务人员去高等院校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深造,从而促进医养产业的高水平发展,提高多层次医养服务水平和能力。综上所述,商业保险公司唯有与高等院校合作,互通有无,发挥各自优势,建立适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医养结合产业的发展。


           (七)轻重资产均衡发展,构建保险业自我循环生态圈,降低外部依赖

           在经济模式转变的大前提下,针对我国保险公司以往以重资产模式投资经营养老项目效果不佳的现状,借鉴国外保险行业的经验,建议我国保险公司围绕“产融结合”的思路,围绕养老保险主业开展产业投资,建立并拓展基于保险产品的产业链条,通过股权投资搭建资本纽带、打造保险综合战略生态圈平台,通过业务协同推动保险主业发展。
           在实际运营模式下,在于养老产业密切联系的行业,商业资本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可以加大投资,着重优先发展。如:基金检测、养老护理家政服务、远程会诊医疗等服务。在参与养老项目领域,可将保险、养老及养老服务充分融合,可以通过合作的模式,通过轻资产的投资方式实现协同合作、争取利益共享。同时,商业保险公司可以发挥其商业运营优势,开发适合养老的专业化保险产品。以长期护理保险为例,通过与公司现有的保险产品结合打包成组合产品,满足养老社区客户的保险保障需求的同时,增加了产品的销售来源。在我国的新发展阶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已成为主要目标,商业保险公司应该以“产融结合”为理念,积极延伸保险的产业链条,积极打造养老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同时,强化自身服务能力,加强综合服务体系及制度建设。确保为服务养老产业奠定厚实的技术基础。


     




     

     

    上一篇:青岛保险智库动态 2020年第3期(总第18期)

    下一篇:青岛保险智库动态 2021年第2期(总第20期)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1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