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保险智库动态 2019年第3期(总第15期)
时间:2019-12-04 16:21 来源:【青岛市保险学会】 编者按:青岛保险业专家智库是青岛银保监局、青岛市保险学会成立的全国首家地方保险业智库,旨在建立青岛保险业的智囊和参谋,发挥决策支持和政策宣导的作用。《青岛保险智库动态》作为该智库刊物,主要报告专家智库的活动和成果,传递智库专家的观点和声音,并摘编保险业领导和专家的讲话和论述,供关心保险业发展的领导、专家、学者参考使用。
智库活动
青岛保险业第二届智库专家聘任暨智库建设研讨会召开。11月14日,青岛保险业第二届智库专家聘任暨智库建设研讨会在丽天大酒店召开。青岛银保监局领导、青岛保险业智库专家、学会五届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成员、学会秘书处人员参会。会议由保险学会专职副会长刘淑芳主持,刘会长宣读了《关于聘任第二届智库专家的决定》,林洁副局长为专家颁发聘书并讲话,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刘喜华院长代表新聘任的9位专家发言,会议还就校企合作与智库发展进行了充分的研讨。
林洁副局长在讲话中,回顾了专家智库四年来的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指出了专家智库有待进一步拓展的工作空间,提出了新一届专家智库成立后,要按照“上层次、开思路、干实事”的方向,充分发挥专家智库的汇智咨政、学术惠企、传道利民作用,一要做行业发展的智囊,积极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突出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解决公司关注的热点问题,服务行业发展;二要做监管决策的参谋,多出接地气,对行业发展和监管需求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扎实推进保险课题成果转化,将研究成果以及专家意见供领导决策参考,为监管决策献言献计;三要做各方沟通的桥梁,组织智库专家进校园活动普及保险知识,组织智库专家通过各种媒体对保险业出台的重大决策进行专家解读,发表意见,正确引导舆情社论,促使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更好地理解保险政策,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刘喜华院长发言时首先感谢银保监局对专家们的信任,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立足青岛本土实际,围绕保险发展的热点、难点提供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报告;二是做好调研和咨询工作,参与行业重大政策的编制,对保险重大政策进行专家解读;三是加强各专家智库间的横向交流,共享资源,共同研讨,促进新型智库的发展,打造一流的智库。
针对校企合作与智库发展各参会人员展开热烈讨论,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好建议,达成了共识:加强校企合作,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保险公司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做校外导师;高校给保险公司做专业的理论指导,输送保险专业人才。
报告摘要
1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报告共分十七个专题总结了2018年以来金融改革开放取得的进展,分析了当前金融易发高发的风险,提出了要进一步提高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压实各方责任,稳妥处置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报告专题五聚焦人身险转型面临的挑战,现摘要刊登,供各位专家、领导学习参考。
我国人身险业转型面临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8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人身险在我国保险业中居主要地位,2018年,保险业保险保费收入3.80万亿元,人身险公司保险保费收入2.63万亿元,占比69.2%。近年来,我国人身险业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处于“回归保障本源”的转型阶段。
一、转型是我国人身险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2年以来,保险业大力推进资金运用和费率市场化改革,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产品定价和投资自主权大幅提升。资金运用范围不断拓宽,可投向不动产、股权、创业板、优先股、创业投资基金、信托计划、金融衍生品等多个领域,与国际基本一致;普通型人身险、分红险预定利率和万能险保证利率上限相继放开。人身险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2—2017年,人身险公司保费年均增长21.2%,公司数量从68 家增至85家。
在人身险业高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中短期高现价万能险产品过快增长,资产负债错配严重。2013—2016年,高现价万能险对应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年均增长54.6%,其中2016年,人身险公司规模保费3.42万亿元,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达到1.19万亿元,占比 34.8%。十余家中小保险公司高现价万能险占到规模保费收入的 50%以上,个别保险公司甚至达到95%以上。这些产品虽然设计期限为5-10年,但实际存续期通常为1-3年,有的甚至仅有几个月,成本很高。为支撑高成本,部分保险公司短钱长配,将销售高现价产品所得资金大量投资于权益类资产和长期限不动产等另类投资项目,在资本市场大肆举牌上市公司,大规模开展境外收购,还有少数保险公司涉嫌违规用保费自我注资、循环注资、虚假注资等,形成较大风险隐患。
针对人身险业中短期高现价万能险占比过高,重投资、轻保障,资产负债匹配难度高,流动性风险大等问题,保险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推动人身险业回归保障本源。监管部门连续发布有关文件,要求保险公司中短期产品年度保费收入控制在公司最近季度投入资本和净资产较大者的2倍以内,中短期产品规模超过限额的要逐年压缩规模,对超过一定额度的,一年内不予批准设立新分支机构;保险公司不得以附加险等形式设计万能险产品。对涉及上市公司收购的,实行事前核准,要求权益类资产的账面余额合计不得高于本公司上季度末总资产的30%,禁止保险机构与非保险一致行动人共同收购上市公司;进一步规范投资管理人受托管理保险资金的行为,强化境外投资监管。2018年初,保险监管部门发布了修订后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加强股东行为监管力度,对违规股东视情节采取责令转让股权、撤销行政许可、限制投资保险业等措施。
二、我国人身险业转型面临的困难
1.保费增长放缓,尚未形成新的增长点
在新旧发展模式转换背景下,2018年人身险公司未能实现“开门红”。1月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大幅下降25.5%,第一季度同比下降16.82%,全年保费收入同比仅增长0.85%。
随着公众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的高涨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各界对商业健康险和商业养老险寄予厚望,希望将其作为我国人身险业的新增长点。近年来,虽然健康险和养老险保费增长速度较快:商业健康险保费10年中增长了8倍多,养老年金险保费年均增长率超过20%,但由于基数小,还难以带动人身险业整体较快增长。
2.人身险公司服务客户能力和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需求。二是销售和理赔服务有待规范。三是中小公司竞争力不足。四是利差损风险重现。
3.渠道发展面临困境
一是个人代理渠道“人海战术”难以为继。二是银邮渠道业务价值低、费用高。三是直销能力不足。
4.政策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人身险业发展,先后推出了税优健康险和税延养老险,但两者的发展远低于预期。截至2018年末,税优健康险累计实收保费9.4亿元,仅占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的千分之一;16家保险公司开展税延养老险业务,累计实收保费约7000万元。在税收优惠范围、办理手续的便利性、帮助保险公司更好管控成本等方面,相关支持政策还有改进的空间。
三、助推我国人身保险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一是加快转型发展。人身险公司应从理财管理回归风险保障,从规模导向转为价值导向,加强公司治理,避免股东的不当干预和公司经营的急功近利。要加强新技术应用,深入研究市场,结合自身业务和渠道特点,确定目标客户群,对客户进行细分,挖掘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的产品战略。大力发展保障型产品,全面提升产品保障责任、产品价值和理赔服务水平,推动人身险业与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深入融合,培育新增长点。
二是推进销售渠道改革。对个人代理渠道,转变简单销售的策略,树立“精品化”意识,提高营销员职业技能,使其成为理财顾问,主动服务客户需求,增加满意度,提高人均产能。对银邮渠道,加强与银行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自动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为银行客户提供保险服务。努力丰富产品种类,实现产品从趸交向期交、从理财型向保障型产品的转变,提升业务价值。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顶层设计,为人身险业转型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例如,对税优健康险和税延养老险运行情况和试点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分析面临的障碍和问题,提高税收优惠力度,扩大承保人群的覆盖范围。简化投保和退税手续,提高税收优惠抵扣的便利性。实现公立医院和保险机构的融合对接,推进商业健康和养老保险综合改革和全面发展。
四是主动服务实体经济。充分发挥人身险业资金期限长、规模大、稳定性强的优势,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通过股权、债权等多种投资方式,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智库活动
青岛保险业第二届智库专家聘任暨智库建设研讨会召开。11月14日,青岛保险业第二届智库专家聘任暨智库建设研讨会在丽天大酒店召开。青岛银保监局领导、青岛保险业智库专家、学会五届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成员、学会秘书处人员参会。会议由保险学会专职副会长刘淑芳主持,刘会长宣读了《关于聘任第二届智库专家的决定》,林洁副局长为专家颁发聘书并讲话,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刘喜华院长代表新聘任的9位专家发言,会议还就校企合作与智库发展进行了充分的研讨。
林洁副局长在讲话中,回顾了专家智库四年来的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指出了专家智库有待进一步拓展的工作空间,提出了新一届专家智库成立后,要按照“上层次、开思路、干实事”的方向,充分发挥专家智库的汇智咨政、学术惠企、传道利民作用,一要做行业发展的智囊,积极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突出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解决公司关注的热点问题,服务行业发展;二要做监管决策的参谋,多出接地气,对行业发展和监管需求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扎实推进保险课题成果转化,将研究成果以及专家意见供领导决策参考,为监管决策献言献计;三要做各方沟通的桥梁,组织智库专家进校园活动普及保险知识,组织智库专家通过各种媒体对保险业出台的重大决策进行专家解读,发表意见,正确引导舆情社论,促使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更好地理解保险政策,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刘喜华院长发言时首先感谢银保监局对专家们的信任,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立足青岛本土实际,围绕保险发展的热点、难点提供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报告;二是做好调研和咨询工作,参与行业重大政策的编制,对保险重大政策进行专家解读;三是加强各专家智库间的横向交流,共享资源,共同研讨,促进新型智库的发展,打造一流的智库。
针对校企合作与智库发展各参会人员展开热烈讨论,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好建议,达成了共识:加强校企合作,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保险公司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做校外导师;高校给保险公司做专业的理论指导,输送保险专业人才。
报告摘要
1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报告共分十七个专题总结了2018年以来金融改革开放取得的进展,分析了当前金融易发高发的风险,提出了要进一步提高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压实各方责任,稳妥处置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报告专题五聚焦人身险转型面临的挑战,现摘要刊登,供各位专家、领导学习参考。
我国人身险业转型面临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8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人身险在我国保险业中居主要地位,2018年,保险业保险保费收入3.80万亿元,人身险公司保险保费收入2.63万亿元,占比69.2%。近年来,我国人身险业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处于“回归保障本源”的转型阶段。
一、转型是我国人身险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2年以来,保险业大力推进资金运用和费率市场化改革,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产品定价和投资自主权大幅提升。资金运用范围不断拓宽,可投向不动产、股权、创业板、优先股、创业投资基金、信托计划、金融衍生品等多个领域,与国际基本一致;普通型人身险、分红险预定利率和万能险保证利率上限相继放开。人身险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2—2017年,人身险公司保费年均增长21.2%,公司数量从68 家增至85家。
在人身险业高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中短期高现价万能险产品过快增长,资产负债错配严重。2013—2016年,高现价万能险对应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年均增长54.6%,其中2016年,人身险公司规模保费3.42万亿元,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达到1.19万亿元,占比 34.8%。十余家中小保险公司高现价万能险占到规模保费收入的 50%以上,个别保险公司甚至达到95%以上。这些产品虽然设计期限为5-10年,但实际存续期通常为1-3年,有的甚至仅有几个月,成本很高。为支撑高成本,部分保险公司短钱长配,将销售高现价产品所得资金大量投资于权益类资产和长期限不动产等另类投资项目,在资本市场大肆举牌上市公司,大规模开展境外收购,还有少数保险公司涉嫌违规用保费自我注资、循环注资、虚假注资等,形成较大风险隐患。
针对人身险业中短期高现价万能险占比过高,重投资、轻保障,资产负债匹配难度高,流动性风险大等问题,保险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推动人身险业回归保障本源。监管部门连续发布有关文件,要求保险公司中短期产品年度保费收入控制在公司最近季度投入资本和净资产较大者的2倍以内,中短期产品规模超过限额的要逐年压缩规模,对超过一定额度的,一年内不予批准设立新分支机构;保险公司不得以附加险等形式设计万能险产品。对涉及上市公司收购的,实行事前核准,要求权益类资产的账面余额合计不得高于本公司上季度末总资产的30%,禁止保险机构与非保险一致行动人共同收购上市公司;进一步规范投资管理人受托管理保险资金的行为,强化境外投资监管。2018年初,保险监管部门发布了修订后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加强股东行为监管力度,对违规股东视情节采取责令转让股权、撤销行政许可、限制投资保险业等措施。
二、我国人身险业转型面临的困难
1.保费增长放缓,尚未形成新的增长点
在新旧发展模式转换背景下,2018年人身险公司未能实现“开门红”。1月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大幅下降25.5%,第一季度同比下降16.82%,全年保费收入同比仅增长0.85%。
随着公众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的高涨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各界对商业健康险和商业养老险寄予厚望,希望将其作为我国人身险业的新增长点。近年来,虽然健康险和养老险保费增长速度较快:商业健康险保费10年中增长了8倍多,养老年金险保费年均增长率超过20%,但由于基数小,还难以带动人身险业整体较快增长。
2.人身险公司服务客户能力和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需求。二是销售和理赔服务有待规范。三是中小公司竞争力不足。四是利差损风险重现。
3.渠道发展面临困境
一是个人代理渠道“人海战术”难以为继。二是银邮渠道业务价值低、费用高。三是直销能力不足。
4.政策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人身险业发展,先后推出了税优健康险和税延养老险,但两者的发展远低于预期。截至2018年末,税优健康险累计实收保费9.4亿元,仅占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的千分之一;16家保险公司开展税延养老险业务,累计实收保费约7000万元。在税收优惠范围、办理手续的便利性、帮助保险公司更好管控成本等方面,相关支持政策还有改进的空间。
三、助推我国人身保险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一是加快转型发展。人身险公司应从理财管理回归风险保障,从规模导向转为价值导向,加强公司治理,避免股东的不当干预和公司经营的急功近利。要加强新技术应用,深入研究市场,结合自身业务和渠道特点,确定目标客户群,对客户进行细分,挖掘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的产品战略。大力发展保障型产品,全面提升产品保障责任、产品价值和理赔服务水平,推动人身险业与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深入融合,培育新增长点。
二是推进销售渠道改革。对个人代理渠道,转变简单销售的策略,树立“精品化”意识,提高营销员职业技能,使其成为理财顾问,主动服务客户需求,增加满意度,提高人均产能。对银邮渠道,加强与银行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自动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为银行客户提供保险服务。努力丰富产品种类,实现产品从趸交向期交、从理财型向保障型产品的转变,提升业务价值。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顶层设计,为人身险业转型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例如,对税优健康险和税延养老险运行情况和试点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分析面临的障碍和问题,提高税收优惠力度,扩大承保人群的覆盖范围。简化投保和退税手续,提高税收优惠抵扣的便利性。实现公立医院和保险机构的融合对接,推进商业健康和养老保险综合改革和全面发展。
四是主动服务实体经济。充分发挥人身险业资金期限长、规模大、稳定性强的优势,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通过股权、债权等多种投资方式,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实体经济发展。